活动目标:
1.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肥皂的主要特点,了解肥皂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
2.愿意参加活动,能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成功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龄人分享自己的经历。
5.激发儿童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一块脏手帕,四盆水,一块大肥皂,几块小肥皂。
活动过程:
1、展示脏手帕,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提问:
这块手帕干净吗?(不干净)手帕脏了怎么办?(放入水中洗一洗)
把它放在水里洗干净吗?老师一边问,一边把手帕放在水里搓,然后拿出来给孩子们看:手帕洗干净了吗(启发孩子们观察手帕病没有洗干净)
老师接着问:那怎么办?(激励孩子们在手帕上擦点肥皂。)
二、老师操作,引导孩子观察手帕有多干净。
老师拿出一块干肥皂,在手帕上擦了几下,但是肥皂擦不上去。(引导孩子说肥皂要沾点水。)
老师在肥皂上沾了一点水,擦在手帕上,说:请孩子们看看,现在手帕洗干净了吗?(如果孩子说:“擦,擦泡沫,然后放入水中,手帕就会洗干净。”老师可以按照孩子说的,擦泡沫,然后用清水洗,然后拿出来给孩子看,孩子会发现手帕已经干净了。)
3、介绍肥皂的性质、用途和使用方法。
老师提出了启发性的问题:手帕上的脏东西在哪里?(引导孩子们观察脏东西进入水中)
脏东西怎么会进水里?回答后,让每个孩子用手指触摸肥皂。(又粘又滑)
老师总结:肥皂碰到水后,变得又粘又滑。擦在手帕上,摩擦后会产生泡沫,手帕上的脏东西会粘在水里,所以手帕会变干净,盆里的水会变脏。
老师让每个孩子按照洗手帕的方法洗手,先湿手,擦肥皂,双手摩擦,擦泡沫,然后放在水里摩擦。通过洗手练习,让孩子们了解肥皂的性质(水粘滑,摩擦泡沫)和用途,学习正确使用肥皂的方法。
老师做小实验:在热水中浸泡一小块肥皂,让孩子们观察肥皂块逐渐变小,直到变成肥皂水,让孩子们知道肥皂会溶解在水中。
四、复习歌曲《肥皂泡》。
活动反思:
肥皂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日常必需品。孩子们洗手时只是匆匆忙忙地使用它。他们不想用它洗手,但他们对摩擦泡沫感兴趣。因此,仅仅通过看、问、猜来了解肥皂,既不能引起孩子观察的兴趣,也不能达到发展孩子思维的目的。
在这次活动中,我把肥皂教学和洗手帕结合起来,从孩子的年龄出发,考虑到孩子的情绪、爱好和心理因素。它巧妙地利用了孩子求知欲、好奇心强、喜欢自己探索、自己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主动了解实物的特点和规律,这显然比传统的注入要好得多。
其次,这项活动从“脏手帕怎么办?”这个问题开始,逐渐打开孩子们的思考是一扇大门。通过老师提问和操作,让孩子们自己练习,让孩子们知道手帕脏洗;洗手帕,一定要擦肥皂,擦泡沫;因为肥皂又粘又滑,手帕上的脏东西会被肥皂泡沫粘在水里,成为一块干净的手帕。随着手帕从脏到干净,孩子们也掌握了肥皂的性质,了解了它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第三,让孩子知道事物的方法是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总结。这样,通过各种形象和动作的刺激和反射,孩子们就会牢牢记住自己的知识,永远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