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不能跟陌生人走,防止上当受骗。
2.提高儿童辨别陌生人的能力,培养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1.头巾、手提包、安全帽.巧克力.玩具等。
2.请两位孩子不认识的父母扮演陌生人,并设置好情况。
活动过程:
一.观看情景表演"陌生人来了"。
场景(1)请父母打扮成陌生人,主动和母亲不在身边明明说话,告诉明明:"我是你妈妈的朋友,你妈妈在那里排队买东西,让我过来带你去找她。"
场景(2)请另一位父母打扮成奶奶:"孩子们,还认出我吗?我是你家的邻居,你妈妈突然有急事,让我带你回家,晚上来我家接你。"
二.交流讨论,知道不能和陌生人一起走
1.明明遇到了谁?
2.什么是陌生人?陌生人对他说了些什么?
3.明明应该和陌生人一起去吗?
4.和陌生人一起去会发生什么?
5.孩子们能相信陌生人的话吗?
6.为什么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
老师总结:遇到陌生人时,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能和陌生人一起去。
三.场景练习,可以识别陌生人一个陌生阿姨敲门进教室,对一个孩子说:"我是你妈妈的朋友,她今天没时间,让我来接你回家,你跟我走吧……"
1.你认识她吗?
2.如果你不认识她,你能相信她吗?
3.孩子们都来想想,××应该对陌生人说些什么(让孩子练习)然后表演:"你和阿姨一起回家,阿姨给你吃巧克力"
4.陌生人能给你什么吗?为什么不能吃呢?
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对陌生人说:"阿姨,我不吃巧克力。"老师总结:陌生人可能有坏人,坏人会用美味的食物.有趣的玩具,或者好话欺骗孩子,欺骗孩子,让孩子不能回家,所以我们不能相信陌生人,更不用说和陌生人一起去了。
四.如果孩子一个人在家遇到有人敲门怎么办?
老师总结:如果在家里不能随便开门让门外的人进来。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置了两种非常接近现实生活的情况,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特别是一些孩子,在我没有提示的情况下,我可以立即意识到他们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也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他能说一些含有迷药的话。可以看出,这项活动帮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冲突。通过分析和判断,他们知道在生活中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不要和陌生人一起去。让孩子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