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引导孩子有节奏地朗诵,了解儿歌的内容。
2.引导孩子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仿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儿童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4.鼓励孩子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5.引导孩子在故事中学习,感受生活。
活动准备
1.根据诗歌内容安排情境表演。
2.表演道具:
(1)用蚂蚁画几张小图片,用绳子系好。
(2)用黄色的优雅纸剪成碎片作黄米饭,用绿色的优雅纸剪成长条作为蔬菜。
(3)一双筷子,一个用油泥做成的碗。
3.儿童操作材料“逗蚂蚁”。
活动过程
1.借助孩子的操作材料,让孩子先猜猜“老师请谁上班做客?”。请三四个孩子扮成小蚂蚁,老师做招呼的人。
2.请孩子们根据儿歌内容表演。
3.请告诉孩子看到了什么。
(1)师:你看见谁来了?我是怎么跟他们打招呼的?
(2)小蚂蚁来了之后,对我说了些什么?
(3)我给他们准备的食物太多了,小蚂蚁吃不完怎么办?
4.让孩子再次观看情境表演,然后学说对话部分。
5.引导孩子扩大想象力,模仿对话部分的内容。
(1)师:如果你请小蚂蚁吃饭,请它吃什么?
(2)什么菜?
(3)用什么筷子?
(4)用什么碗?
6.请每个孩子从椅子下面拿出预先放好的蚂蚁图片,戴在脖子上,表演儿歌,读最后两句“不能吃,往回搬,哼哼哟哟哟哟,快乐地搬,”孩子们做搬米、搬菜、搬其他食物的动作,要求孩子的动作夸大一些。
最后以一句“让我们把所有的食物都搬回家吧!”结束表演。
教学反思:
《逗蚂蚁》这首诗节奏明显.内容简单、简洁、生动。这首朗朗上口的诗能迅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主题能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感兴趣,通过猜测:“孩子们,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玩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猜想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然后通过大喊大叫、逗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孩子充分想象,了解儿歌内容,熟悉儿歌句式“蚂蚁来呀来”。第二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儿歌。在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儿歌“哼哼哟哟哟,动得欢”激励孩子分开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孩子对小蚂蚁的体型.小印象:二是发挥移情作用,让孩子明白与他人分享好东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尝试中,情况并不乐观,孩子们对儿童歌曲感兴趣,但歌曲感兴趣,但游戏链接出现了混乱的场景。
主要原因是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问题,什么是答案。所以我设计了让孩子着它。“哪些是问的”在这个问题上听儿歌。而在角色的分配上,老师使用儿歌。“请”手势作为提醒,帮助孩子们理解。一个小手势可以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在学习和表演中,小班孩子年轻,更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所以我设计让沈老师领导参与,老师的参与发挥示范作用,可以帮助孩子们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个链接取代了儿童歌曲中的食物名称。因为小班儿童的创作很困难。所以我把这作为一个扩展活动,让孩子们在课后和好朋友在一起.父母互动。
因为是精选活动,我觉得课堂设计很好。但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需要优化(例如:我引用了它“蚂蚁老师”让观众开怀大笑。下课后,师傅可以把原话改成原话。“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请他们做蚂蚁”更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