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纲要》指出,培养孩子喜欢艺术活动,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演活动。音乐游戏是儿童游戏活动之一,是将音乐活动的内容渗透到游戏的形式中,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到音乐.理解音乐.创编动作.积极的游戏。结合主题内容《好朋友》,设计了本次活动。老师从故事中介绍活动,通过直观示范.幼幼.师幼互动.个别示范.迁移创作等组织形式充分感受到教师在音乐游戏教学中的智慧和与儿童的良好互动。教师特别将新课程理念融入音乐游戏教学,让孩子积极感受音乐的幽默.幽默激发孩子独立参与游戏.体验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熟悉歌曲,边唱边玩游戏。
2.掌握在游戏中寻找朋友的节奏和动作,听到猫叫声后快速返回“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游戏《谁来了》,引出歌曲中的老鼠角色。
老师:今天,天气真好。让我们去草地玩一会儿。听着,谁来了(最后一个角色引出了老鼠)
(分析:作为音乐游戏的引入,教师使用小动物角色.音乐作为辅助手段,引导孩子积极尝试跟随老师进入场地中间,有效激发孩子游戏的自主性,给孩子自主探索的空间。
二.学习小老鼠找朋友的游戏玩法。
1.老师:你玩得开心吗?然而,有一只小老鼠,它一点也不开心,为什么呢?原来,这只小老鼠住在一楼,空房间里,只有它一个人,它感到很孤独,也想找到好朋友,孩子们,你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吗?(一个人)那么,当你独自在家时,你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吧!(耸耸肩.无聊的样子)
(分析:关注孤独是什么意思?学会孤独。为音乐游戏幽默。.幽默奠定了基础。
2.老师示范邀请朋友的方法,孩子观察学习
老师:让我们一起做老鼠。我们现在住在一楼。我们很孤独。我以后会邀请谁?谁会和我一起坐电梯去找好朋友(第一次音乐)?
3.依次上二楼.三楼
老师:二楼的老鼠也在找朋友。他们是怎么找朋友的?请仔细看看。(三楼的老鼠依次找朋友)
4.指导语言:四楼,住着一只大花猫,(猫在哪里?我不知道,也不告诉你,以后它会叫,叫,它会来抓你这些老鼠,你听到猫的叫立即躲起来,不能让大花猫抓啊)它真的饿了,想吃老鼠,看看.猫在哪里?——————
(提醒小老鼠听到猫叫声后立即躲起来,不要让猫抓住)
(评分:通过2.3.4环节教师示范,让孩子初步观察游戏的基本程序,了解游戏规则)
5.讨论:
问题:你在哪里听说要找朋友?(老师和孩子一起练习“来,来,来,来好朋友”的动作)
听到猫叫声后,孩子们该怎么办?
(分析:通过上一阶段的观察.讨论,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在音乐中邀请好朋友的地方?当老猫最终出现时,他们应该迅速逃跑,不被老猫抓住?为以后的独立游戏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请两个孩子试着找朋友
老师:请两个孩子当老鼠,偷偷请一个孩子当老猫玩游戏。提醒猫要伪装好,不要被别人看到。现在哪两只老鼠也想上来找朋友?
1.孩子学习随乐找朋友,老师指导。
2.孩子们随乐完全玩找朋友的游戏。
3.问:它是怎么发现的?
(分析:由于中产阶级儿童的表现力相对较弱,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两个孩子做老鼠,这是本次活动的突破,为了让两只老鼠互相参考,更正确地掌握游戏玩法。
四.老师引导孩子迁移现有经验,创造小老鼠与同龄人交流的动作,完整游戏。
1.老师激励孩子们创造小老鼠与同龄人交流的动作。
老师:圈子里的老鼠在找朋友,坐在椅子上的老鼠还能玩什么游戏?怎么玩?
2.孩子们试图创作动作随乐完整游戏。
3.一起听音乐,边唱边玩游戏。重点提醒找朋友的动作和听到猫叫后躲藏的规则。
(分析:当老师指导孤独的老鼠找朋友时,他们没有忘记坐在椅子上的老鼠。除了一起唱歌,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五.结束(请老师做猫)
老师:刚才玩游戏的时候有老鼠“看.看.看和听.听.听”想想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达。以后玩游戏的时候要做!(请大胆创作各种看听动作)
最后一段音乐要求老鼠听到猫叫到教室外面“逃跑”,结束游戏!
教学反思
《老鼠找朋友》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歌曲之一。它不仅来自于它幽默的曲调,还来自于它有趣的歌词。歌词的大意是:老鼠住在一楼,它真的很孤独,想找朋友,来.来.来,好朋友,依次是二楼.三楼,到了四楼,住着一只想吃老鼠的老猫。如何再现这只老鼠?“小老鼠”的形象.如何展现“老猫”在最后一刻,我们可以抓住老鼠,正是我们的孩子渴望表演。活动一开始,老师就抓住了这些细节。“谁来了”引入活动,让孩子的积极性迅速提高,在此基础上,老师巧妙地运用讲故事-唱故事-玩故事,让孩子们“玩”得自然.“玩”得快乐.“玩”实现目标,减轻孩子枯燥学习的负担,更有趣。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个体差异.注意孩子们的相互学习,从歌曲中学习.游戏到表演,创造.表现.体验贯穿整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