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如何按照新课程的基本概念改革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也是教师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呈现”。《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让我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
一、平等对话
教师必须真正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实现平等对话,特别注意掌握课堂情绪,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始终这样做“目中有人”为了树立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心底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在师生互动的整个过程中,要以讨论和谈判的语气进行对话。“你说得好,老师想学吗?”“我这么认为。……你同意吗?”这样的话语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心:“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想,……”“老师,你说的我还是不,我还是觉得我有道理!”这种积极的互动必然会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
二、相互尊重
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真实内心体验和情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注意学生的存在和需要。例如,在认知关系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以成人的认知方式,不能忽视学生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情感关系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的情感体验和情感需求;在社会关系中,教师作为社会发言人、教育者和知识教师,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
第二,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在数学学习中也有自己的行为特征。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行为特征,有效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老师千万不要杀死那些与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一致或者与教材不一致的人,甚至看起来像“笨拙”奇思妙想。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些奇思妙想,因为这可能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和创新思维的萌芽。
三、相互判断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许多“交而不往”彼此之间有“交”而无“往”原因是互动主体之间缺乏相互判断。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判断,而缺乏对教师教学的判断;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只有相互独白“倾诉”没有互动分析和评论。人与人之间存在特殊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主体之间互动的必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师生要在复杂多样的互动中达成相互理解,离不开相互判断。相互判断不是诽谤,而是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想法,也是让自己更好地获得别人的知识,与别人达成共识,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中国目前的中学仍然实行课堂教学制度,在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下,教师面对许多学生,课堂教学互动难以考虑每个人,所以如何调动每个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促进教师改进教学,非常重要。因此把握好“评判”有必要促进数学课堂教师之间的真正互动。
四、注重实效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应注重互动的有效性。就学校数学教育的现实而言,数学课堂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人际关系和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数学应用方面并不明显。通过丰富数学课堂教学互动的类型,可以提高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多,学生互动较少。在这种罕见的学生互动中,主要是学生与班级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少,学生与小群体和小群体之间的互动较少。单调的互动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制度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师应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制度下师生之间的互动策略。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适当引入小组学习、大组讨论等合作交流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个人指导,甚至让学生在舞台上执教或表演某个数学问题。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以保证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增加师生互动的多维性。二是从激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思考问题,使互动围绕实际数学知识内容展开,特别是讨论对思维具有挑战性,个人努力难以解决,数学问题歧义较大,更容易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我国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最终应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涉及诸多问题,如何构建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互动是重要问题之一。希望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实践和探索,构建生动、积极、个性化的师生课堂场景,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