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时间:2022-08-31 23:29:27 教育论文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很高兴看到,在今天的语文阅读课上,单调乏味的肢解课文分析现象已经消失。语文阅读课不再让学生厌烦,这是课程改革最大的成功。然而,语文阅读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结束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在这门课上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提高了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培养吗?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阅读教学很多都是浮华的繁荣,流于形式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来谈谈作者的看法:

一、弄巧成拙的教学目标

很多阅读课教学都有这样一个固定的环节:先导入,再展示教学目标。我曾经和语文同行讨论过为什么要展示教学目标,才知道这是以前流行的“目标教学”遗风的目的是让师生明确目标,使教学活动有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展示教学目标没有太大问题。不幸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展示教学目标的效果都是弄巧成拙。

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上过老舍的《济南冬天》。老师们展示了三个教学目标,一个是知识目标,一个是能力目标,另一个是情感目标。知识目标的内容是:在阅读中积累优秀的句子,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能力的目标是学习文章严谨精致的结构来安排你,从内到外,从山到水的写作顺序,理解、区分,学会使用隐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情感目标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阅读课的教学通过教学实现了目标,教师可以在课堂总结中口头指出目标。如果目标不显示,应仔细设计,避免弄巧成拙。

二、无效分组讨论

新课程标准提倡注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因此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环节对公开课至关重要。小组讨论确实是一种合作和探索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语文阅读课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有以下问题:

(1)有些问题本身没有讨论的价值

既然是讨论,问题的答案一定是不确定的。教《太空一日》,“如果你是现场送行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讨论,沙漠中的奇怪现象可以讨论“鸣沙的成因”没有必要讨论这个问题。

(2)没有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很多老师上课,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讨论的基础是小组成员有自己的想法,让不同的想法产生火花。这种立竿见影的讨论本质上是走过场。

(3)组内混乱无序

在阅读课上的许多小组讨论中,小组成员没有分工,没有明确的任务,处于无组织状态。讨论的过程是说你想说的,不能说,不是真正的讨论,没有达到合作和探索的目的。

(4)讨论结果的展示没有示范性

展示讨论结果不仅是本次讨论结果的总结,也是下次讨论的积累经验。通常,学生讨论后,老师总是要求不同组的几个学生谈论自己的答案,把讨论结果的展示变成回答问题,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三、喧宾夺主的视听文件

阅读能力的退化是一个可怕的问题。如果我们教《苏州园林》,一节课放几十张苏州园林的照片,却不让学生仔细阅读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比如教《变色龙》,45分钟的课堂时间就要13分钟的播放视频,这将是语文和民族的悲哀!这些是反映课堂改革精神的课堂吗?其实这种做法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间接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有责任降低视听文件的使用频率,坚持语文课堂的最终净土,引导学生集中精力阅读文本。

四、人文沦丧的个体感悟

文学欣赏中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程改革也提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的确,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不同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里举个例子:教朱自清散文《背影》,有学生说,他觉得父亲在文章中的父亲“穿过铁路爬过月台”这是一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一些语文教师认为,他们应该称赞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感人的父子关系怎么能等同于寒冷的法律法规呢?

即使是文学作品,“一千读者有一千哈姆雷特”但由于读者的境界差异,这1000个哈姆雷特肯定有很大的不同。教师的职责是将学生艺术地引导到优雅而深刻的境界。更不用说初中生学习的课文了,很多都是实用的风格,而不是文学作品。在阅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风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才是真正的尊重。

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目标的改革,但首先是教学形式的改革,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沉迷于“浓妆艳抹”在形式上,顾英自怜,认为这是课程改革的全部,这是对课程改革的误解。只有洗去铅,回归自然,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才能做好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