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
《纲要》指出,在终身教育背景下,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强调,科学教育首先要照顾和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大班科学活动《寻找动物》是一项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将化学实验活动引入儿童科学教育活动领域的实践活动,也是让化学科学接近儿童的尝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化学实验活动是儿童之一“禁区”创造一个适合儿童感知化学科学的条件,环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通过我们的尝试,我们发现任何活动,只要老师能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和预设,都不会离孩子太远。就像这次活动一样,我不追求严格的化学实验程序,而是专注于让孩子感受到化学变化的奇妙,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捉迷藏”游戏的形式贯穿于整个活动,不仅让孩子从头到尾对探索保持浓厚的兴趣,也让孩子初步涉足化学领域,真正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活动目标:
1.运用化学魔术,充分激发孩子探究和积极尝试的兴趣。
2.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知道酚酞溶液遇到另一种药水(稀碱溶液)会变红,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3.激发孩子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孩子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1.稀碱溶液、酚酞溶液、清水。
2.毛笔、杯子、双面胶;
3.几张水彩纸,一张老师示范画(提前用彩笔画树林、房屋等。,用毛笔蘸稀碱溶液画狐狸、老虎、大灰狼,藏在树林里晾干),几张白纸(提前用稀碱溶液画小动物晾干)。
活动过程:
第一,老师做化学魔术,激发孩子的兴趣。
1.老师出示了一张用稀碱画小动物的白纸,问:“纸上有什么?”“有小动物隐形在白纸上,能用什么方法邀请它出来?”(儿童自由想象)。
2.教师演示:
提问:“老师用什么方法邀请毛毛虫出来?”
3.引导孩子比较水和酚酞(试一试,看一看,闻一闻)
老师总结:刚才老师请毛毛虫用的不是水,而是一杯神奇的药水,叫酚酞。
二、儿童实验与交流。
1.老师为每个孩子提供了一张藏着小动物的白纸和一杯酚酞溶液,让孩子自己动手,邀请小动物出来。
2.儿童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3.孩子们互相交流实验结果。
4.孩子们在集体面前讲述实验过程。
提问:“谁是你邀请的小动物?你是怎么邀请它的?”
5.引导孩子总结得出结论。
提问:“这些小动物的颜色是什么?谁把它们变成红色?它们是如何隐形的?”
结论:酚酞溶液遇到另一种药水(稀碱溶液)会变红。
6.教师实验论证。(两种溶液直接反应)
三,游戏:“捉小偷”
1.老师讲故事。
2.教师提问:
①猜猜谁偷了小鸡?
②小偷可能隐形在哪里?
③我们用什么方法让小偷显身?
(儿童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3.孩子们用刚学过的方法,开展“寻找小偷”的游戏。
1.幼儿“搜索”;
2.孩子们告诉自己“搜索”过程和结果。
四:结束活动
酚酞溶液和另一种药水(稀碱溶液)在一起时会变成红色。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变化。只要我们的孩子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奇妙的现象。请回去看看,告诉你你的发现。
教学反思: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可以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孩子们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造一个场景,让孩子们体验。我会看到更多的学习,这样未来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