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知道是由中国古代汉语中的短语知道凝固而来的。知道最早出现在先秦文献中。其主要含义是了解天地之道,了解世界之道。
(1)闻一言以贯,谓之知道(管子戒)
(2)太清无穷地问:‘子知道吗?’(西汉淮南子道应训)
(3)不知道的人很难过。(晋葛洪《抱朴子》勤求)
上一个例子中的知道可以翻译成知道道义。知道作为动词,表示理解和理解的含义。道是名词,是知的宾语,是道理、哲理等抽象含义。也有用于表达了解道路。
(4)夫群迷恋云梦者,必须指南才能知道。(晋葛洪《抱朴子·嘉顿》
(5)秦惠王想伐蜀,却不知道,作为五石牛,以金为尾,言能屎金。(北魏李道元《水经注》)
例句中的知是动词认识,知道的意思,道在这里被称为道路。然而,在发现的信息中,短语知道意味着知道道路的意思直到晋代才出现,以前没有知道意味着知道道路。知道路意味着知道路:愿道路逝而未得,灵魂知道路的营地。(《楚辞九章抽思》)有知道路:志而不知道路。(《楚辞七诫》)也有知道路:知道路,知道路。(东汉王毅《楚辞章句》)爬楼一看,只见远树含烟;平原是这样的,我不知道路有几千条。(《全梁文》卷15《荡妇秋思赋》)
唐代知道已经出现在双音节动词中。
(6)山僧见我衣衫褴褛,知道来自战场。(杨汝士《建节后偶作》)
(7)知道相公怜玉腕,强将纤手整金钗。(卢肇《戏题》)
(8)青牛卧地吃琼草,知道先生朝未回。(曹唐《小游仙诗98首》)
在上一个例子中,知道已经明显成为一个词,意思是理解,知道,以后可以带宾语。
在《全唐诗》中,有55个知道用例。作为双音词,有18个用例,占三分之一,说明双音节词知道出现在唐代。
那么,知道是如何从短语变成双音词的呢?有两种可能的方法:(1)同义并列。在使用过程中,道延伸了知的含义。知与道结合,形成并列双音词知。(2)动宾短语词汇。在使用动宾短语知道的过程中,道的含义脱落。双音词知道的道没有真正的意义,只是作为音节的陪衬。
如果双音词知道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知道和道同义并列形成的,那么道的知道义必须先于双音词知道的产生。在近人张相的《诗词词汇解释》中:道,你还知道,你也知道。
(9)孤独的江天云雾中,谁有少微星?(唐杜甫《严中丞见过》)
(10)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车为何过马尾。(唐李商隐《马尾二首》)
(11)只知道春来瘦,不知道春来独自多。(唐李商隐《给歌妓》)
例(9)(10)中的道和(11)第二句中的道与知同义,均表示知。
据调查,道作为知道意思的用例并不多。在大量的用例搜索中,只发现它最早出现在唐代中期的诗歌中。《汉语大字典》中给出了一个例子:眼泪不人道,相思是空的。(南朝梁吴军的《永雪》)但将道解释为知道是不恰当的,更符合句子的含义。
双音节词知道,目前最早出自唐初高僧实叉难陀翻译的《地藏菩萨本愿经》:
(12)或者当患者死亡时,他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睛和耳朵,知道他们的家人会为他们的房子和婴儿塑造藏族菩萨的形象。如果一个人患有严重的疾病,他会继承他的优点,寻求治愈,增加他的寿命。(《藏族菩萨本愿经》第十二卷《见闻利益》)
双音词知道的出现最迟应该是唐初,早于道作为知道的意思。因此,知和道作为同义并列并列成立。双音节词知道成词的唯一途径就是动宾短语词汇。
知道作为一种动词式的短语,动词知道的动词性很弱,在动作上是抽象的。宾语道的主要意义是非具体的,尤其是道家赋予了它更神秘的色彩(将道解释为宇宙的起源)。道在其本义道中延伸出的抽象意义道理、哲学在先秦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论语》为例,89个道用例中有79个表抽象意义。而且,当知和道合成短语时,道作为具体意义道最早出现在晋,知道作为知道意义的用例较少。抽象的道一旦获得,就被视为知,知和道的粘合度大大提高。知道不会被动词知道改变形式。这样两个单音词组合在一起,更容易走上词汇化的道路。知道作为一有被动宾语参与的典型句法单位,大大增加了知道。在使用动宾短语知道的过程中,道的语义逐渐模糊,只作为音节的陪衬,只有知道的意义起作用,结构定型,动宾短语知道成为双音节词。
至于道的知道含义,笔者认为是受双音词知道含义感染形成的,使用频率不高。现代,道的知含义基本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