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即酸、苦、甘、辛、咸。中医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养生康复,颇具特色。本文讨论如下:
1五味应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基础。
根据五行理论的取象类比和演绎方法,中医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比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肝...它的味道是酸的,它的植被;南方红色,入心...它的味道是苦的,它的火;中央黄色,入脾...它的味道是甜的,它的土壤;西方白色,入肺...它的味道是辛辣的,它的类金;北方黑色,入肾..它的味道是咸的,它的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些说明生理上五脏各有所主,五脏各有所归。
五种味道应该是五种元素。将五种元素的克制规律演绎到五种元素中,形成五种元素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是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苦、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是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和咸克苦。据此,中医解释了五种口味之间相互联系和限制的协调平衡的完整性。此外,中医认为不同的口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可以分散和行动,甜味可以缓慢补充能量,酸味可以收集和收集能量,苦味可以干燥和坚固,咸味可以软化。这些为应用五种口味指导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和健康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五味用于中医临床诊断。
中医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通过舌头的味觉功能,身体病变会影响舌头的味觉功能,改变患者对五味的异常味觉和好恶。利用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
2.1询问患者的口味,以了解五脏病变。
口味是患者口中的异常味道。口是脾脏,内脏直接或间接通过经络,经络和舌头,内脏气体荣耀于舌头,内脏病变不可避免地影响气体的变化,反映在舌头的味道上,口腔异常味道往往反映脾胃功能异常或其他内脏病变,因此临床可根据味道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如果口咸多为肾虚,因为肾脏咸,肾脏疾病可使口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为脾胃湿热,浑浊,所以口甘;口酸多肝胃热,因为酸进入肝脏,肝热气体蒸在口酸;苦心火,因为苦心,心火,火邪炎苦。临床咨询患者的异常口味可以帮助诊断。
2.2问病人五味喜恶可测五脏病变。
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改变好恶。不同脏腑的疾病会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上可以测量五脏的情况和性质。《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问你想要什么,知道你的病人在哪里。如果嗜甘者多脾虚,因为甘入胃后先入脾,可以补脾、助脾、运化;脾欲慢,甘者可以补能缓,所以脾虚者嗜甘。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酸、肺病嗜辛、肾病嗜咸,都是一样的。因此,咨询患者对五味的好恶无疑有助于诊断其病情和性质。
3五味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五味与五脏相互作用,五味之间有生克制,五味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气味和对脏腑的影响选择合适的药物。
3.1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
一般来说,药物有一定的味道。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我们可以知道它属于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酸味,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苦味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山药等甜味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辛味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咸味均可入肾经。
3.2使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
中医认为五种口味各有功能,因此根据五种口味的不同作用组成处方是古人重要的配伍原则。如营养血虚、疏泄失常、月经失调等证据的四物汤,按照肝欲散、急食辛以散、辛补、酸泻的原则组成。肝欲散,所以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性能收敛缓肝急,熟地味甘,甘能补肝血,肝血可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辛酸补泻,切中病机,恢复肝功能,自愈。另一个例子是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的虚证,它遵循风淫所胜,平与辛,苦与甘,甜与甘,酸与泻的原则。可见,药物的味道和作用是古代处方的重要依据。
3.3使用五味指导治疗药物。
了解患者喜恶的味道和药物的味道,在处方药物中如何安全脏气,消除疾病的邪恶会更有把握。也就是说,从你喜欢的味道来看,你知道知道某种脏气,用某种味道的药物来帮助某种脏气来消除疾病的邪恶。如果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欢吃甘味,可使用黄芪、枣、茯苓等甘甜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如果肝阴不足,喜欢酸味的人可以用山茱萸、白芍等酸味产品补充肝体,缓解肝脏急躁;心火喜欢吃生冷的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简而言之,五脏各有用途,临床用药适当,效果明显。相反,如果药物的气味与脏体不一致,必然会导致疾病和邪恶,疾病不容易治愈。
4五味用于中医养生康复。
一方面,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补充脏腑的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饮食可以根据四季变化与味脏的关系进行调整,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1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
饮食有五种味道,五种味道通过脏,所以治疗疾病药物很重要,饮食恢复不容忽视。一方面,根据食物的气味、经络和患者的情况,习惯于选择食物的味道,通过合理的部署,增强患者的食欲,有利于脾、胃的运输,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的康复。另一方面,患有某种疾病不应该吃太多的味道,否则不仅不利于治疗,甚至加重疾病。例如,气病不吃辛苦,血病不吃咸,肉病不吃甜,筋病不吃酸,骨病不吃苦。另一个例子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高血压患者吃咸的食物会加重高血压,溃疡患者吃甜的食物会刺激大量的胃酸分泌,加重疾病等。因此,当疾病接近他们的快乐时,远非邪恶,给予适当的食物味道恢复,滋养脏气,帮助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的康复。
4.2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养生、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预防衰老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律,其中饮食的味道尤为重要。首先,当你调整饮食时,你不喜欢某种味道。如果你长长时间喜欢某种味道,它会导致某种脏器功能强烈,身体的阴阳失调会导致疾病。例如,如果你吃得更咸,你的脉搏会哭泣和改变颜色,如果你吃得更苦,你的皮肤会枯萎和发毛,如果你吃得更辛吃得更辛苦,你的肌你的爪子会枯萎,如果你吃得更酸,你的嘴唇会暴露,如果你吃得更甜,你的骨头会疼痛和脱落。可见五味和谐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健康的戒指。其次,根据自然变化的规律,五味之间的生克制和味道调节饮食和味道,以保护脾气。同样,夏季应减少苦味和辛酸,以保护肺气以保护肺气,秋季应保护肝气。因此,它应该减少苦味和辛酸,以保护肝气。
综上所述,中医采用取象类比和演绎的络绎方法,根据五味生的克制化规律味脏的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药物治疗和健康康复确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