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文化产业为突破,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文化事业。这是政府文化部门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新思路、新要求,是文化事业改革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位负责任的大众艺术博物馆成员都将认真思考和探索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提法和概念。它一经提出,就影响了规划经济体制下文化发展的旧模式和旧观念的束缚,成为文化人探索和实践的新热点。文化产业的真正发展至少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调查:
1、从文化投资结构的角度来看。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他们的资本投资并不全部取决于国家。在中国,政府是文化投资的主体,虽然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势,但这种纯政府行为的资本投资在很多情况下与我们的实际产出不成正比,无论是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来看。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投资应该是回报。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无休止地投资一个不相称的生产单位,没有产出或投资。即使是公益事业单位也不例外。在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投资结构必须符合世界先进模式。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文化事业已经从政府的独家投资转变为国家和个人。大众艺术博物馆作为政府主办的资金,完全由地方财政直接分配。长期以来,以免费方式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的机构也在向国家渠道转变。这种情况不容忽视。
第二,从目前的管理行动模式来看。由国家长期支持的大众艺术博物馆一直停留在规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中,不能完全适应改革30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其主要表现为管理体系僵化,就业机制滞后,经营意识薄弱,业务缺乏独立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设施设备过时落后,人才知识更新,规模项目开发少,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必须指出的是,运营模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深化改革,适应趋势,采取先进的市场经济行动,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大众艺术博物馆的落后状况。
3、从群众文化机构的本质属性来看。公益性是群众艺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这一定论是无可争辩的。党中央的许多会议都明确定性了。并一再强调,要逐年增加对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的投资。当然,这也包括各级群众艺术博物馆,他们对整个群众文化艺术网络负有业务指导责任。
党和政府建立群众艺术博物馆的目的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全民审美教育,提高文化素质。任何政府都应该建立一个国家公益性文化机构。解放前,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有一个由政府主办的公共教育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一直将文化博物馆作为国家主要文化的重要地位,投入了大量资金,仍在增加。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的团体文化战线的同志们也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发挥了任何其他部门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人深深地说:再建一个文化博物馆,你可能会少建一个监狱。可以看出,群众艺术博物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群众艺术博物馆的公益性是党和政府关心人民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的体现,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政府职能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最高证据。因此,可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不仅要确保对文化事业的投资,而且要不断增加资金配置,以提高自身发展的客观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第四,塑造集团艺术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建立群众文化产业的集团军。大众艺术博物馆的整体形象,包括坚定的目标、团结强大的集体、发展创业精神、标准设施设备、优秀的集团文化专家、良好的服务风格、优质的业务能力、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宽松的工作、高质量的集团文化活动、完善的管理机制、勤奋的奉献态度、丰富的理论成果、优雅的艺术品质等方面。相反,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文化产业为集团艺术博物馆增加了自身的造血功能,为其整体形象的建立提供了物质保障。塑造大众艺术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是一件非常全面的事情。它与内部机制、管理水平、人才结构、业务质量、工作作风、设施设备、工业实体等方面有关,需要进一步与城乡文化网络合作。
综上所述,大众艺术博物馆采用先进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管理,只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由党和政府赋予的公益性国有文化机构的基本属性决定的。因此,大众艺术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既不是文化补充的全部意义,也不是生存的权宜政策,更不用说摆脱负担的盲目误导了。面对调整文化投资结构的现实,适应形势,抓住机遇,努力探索和创造公益文化事业,管理客观国家资助的大众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