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科教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预算执行进度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预算执行关系到党和国家政策的落实,关系到财政职能的有效发挥,关系到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然而,高校预算执行进度涉及到高校管理和制度的诸多方面。要从根本上提高预算资金执行进度,必须针对滞后的根本原因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实现预算执行管理在高校财政资金中的应用[1]
一、影响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的主要原因
高校预算执行进度缓慢来自外部原因,如主管部门年中预算资金较晚,年度预算专项资金与项目合理执行金额不一致,但主要原因来自高校,高校也可采取一定措施减少外部因素对执行进度的影响。
(1)内部预算发布缓慢,预算年初到位率低
大学报告预算需要层层审批,大多数大学预算编制和发布时间晚于报告预算,一般年底开始收集下一年预算建议,预算草案完成,经相关决策机构审议,开始发布,预算执行期已经过去三分之一,有些大学甚至报告预算批准后,预算发布时间明显缓慢,人员资金和日常维护运营费用可以预支,但对于非经常性项目资金,不能正常进行。预算发布后,许多需要二次分配的项目“打捆”项目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细化,使项目资金真正落实到单位和可执行项目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严重阻碍了预算的执行进度。
(2)预算编制科学,精细化程度低
高校预算编制基本上是基于总体目标及其分解部门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预算编制过程往往缺乏与相关执行部门的必要沟通,预算编制难以自下而上,预算不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要,造成整体预算平衡和局部预算失衡,导致预算与实施脱节,预算充足的部门或业务占用预算指标,预算紧张的部门或业务无资金使用,影响预算实施的平衡和整体进度。对于学校独立安排的项目,缺乏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预算指标与项目年内完成进度不一致,预算不能全部实施,分配给科研、教学人员的项目,在项目筛选和评价中缺乏考虑资金执行能力,影响实施进度。
(3)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
高校内部预算过于注重预算分配,对预算下达后的完成情况和效果考虑较少。首先,预算执行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预算执行在财务上表现为资金的支付进度,本质上是各项事业的推进程度。预算执行责任是财务部门的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导致财务部门无法推进执行进度,业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没有被赋予严格的预算执行责任,预算意识不强。其次,预算执行没有相关的组织管理机构,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同级,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单方面整改。第三,预算执行监管措施无效,对预算执行中的跟踪、信息反馈、推广措施、执行评价和奖惩措施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2]
二是加快支出预算执行进度的措施
(1)提前下达预算,提高预算到位率
层层报告的过程不够清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可以提前明确这一过程。与报告预算同步,高校可提前征集预算建议,制定下一年度预算分配计划。在主管部门“一下”预算控制数量下达后,基本确定下一年度的总预算板块和专项项目,可以在调整预算分配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发布校园预算控制数,要求详细报告项目预算,下一年度预算在今年年底前发布给各部门和可执行项目,使预算在年初确定并到位。这种预算管理制度要求学校和部门提前规划下一年的工作重点和工作计划。
(2)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对于定期业务费,高校可以在各部门充分参与和交流反馈的基础上,打破基数增长的预算模式,结合上一年度预算执行的完成率和支出合理性,尽可能与工作量一致。在项目预算的编制中,应充分论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的专项项目。最好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滚动项目储备库,对所属单位每年上报的项目进行分类入库,经单位和负责人反馈或通知;建立面试制度,说明预算执行不符合规定时间要求的项目原因,限期改正;加快部分项目承担单位;组织实施步伐、项目招标、政府采购、验收等环节要限期完成;建立奖惩机制,对预算执行率不达标的单位或项目适当减少预算,将预算执行与负责人绩效考核挂钩。此外,在强调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同时,严格遵守财政纪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防止财政资金使用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行为,确保资金安全。[3]
(3)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
首先,要明确预算执行的责任主体。加强预算执行的跟踪分析,向预算执行单位和负责人反馈或通知,建立面试制度,对预执行不符合规定时间要求的项目追究相关责任。
部署如何管理和改善金融现有资金,高校应增强预算执行管理责任意识、效益意识、节约意识和风险意识,促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良好的预算执行模式,确保高校金融资金良好快速执行,分享高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