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证券交易所。柜台市场。兴柜市场和盘商市场构成了台湾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其中兴柜市场主要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融资和股份转让服务,同时为台交所和柜台市场培育上市公司。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公司规模小,多集中在新兴行业,采用做市商交易制度,建立转板下柜制度。兴柜市场的这些特点对中国大陆场外市场的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兴柜市场的主体特征。
台湾兴柜市场属于台湾证券交易所和柜台市场的准备市场。与台湾证券交易所和柜台市场的高上市(柜台)标准不同,兴柜市场申请进入公司规模。盈利能力。设立年限。股权分散。股票流通没有具体规定。只有两家以上推荐证券公司才能向柜台交易中心提出登录申请。
1.兴柜市场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参与兴柜市场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分为企业法人和证券公司)。企业法人数量从2006年的731人增加到2009年的1190人;相比之下,2006-2009年的证券公司数量基本稳定在30人左右。此外,从股票转让的角度来看,企业法人的转让数量也远远超过了证券公司的水平。2006-2009年,企业法人转让的股票数量占总转让股票数量的80%以上,成为机构投资者团队的主体。由于机构投资者具有投资经验丰富、风险承受能力强的特点,兴柜市场更加注重公司价值的发现。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较少,价格波动较小,市场投资风险较低。
2.兴柜市场上市公司大多集中在新兴产业。截至2009年底,兴柜市场上市公司223家,企业85%集中在光机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信等新兴产业。其中,光机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信行业企业分别为89家、60家、24家和14家,分别占40.27%.27.15%.10.86%和6.33%。其他上市公司大多分布在石化、运输、消费品等传统行业,数量很少。兴柜市场。柜台市场类似于台交所市场的重点行业,这与台湾省资本市场的垂直分工特点有关(与横向分工市场不同,在垂直分工市场中,每个市场都是渐进的。随着各级的升级,行业一致性是不可避免的)。
3.兴柜市场上市公司规模较小。兴柜市场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和市值较小。截至2009年底,股本低于5000万股的企业有127家,占47%;1亿股以下的企业达到192家,占87%;3亿股以上的企业只有9家,只有4%。同时,从上市公司的市值来看,大多数公司的市值较低。市值低于5亿新台币的公司有65家,占总数的30%;110亿元以下的新台币占总数的50%;50亿元以上的新台币只有29家,仅占总数的13%。可见,台湾兴柜市场主要是为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
二、兴柜市场交易制度的特点。
1.做市商制度带动券商积极性,提升市场交易规模。兴柜市场采用做市商制度,以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公司为做市商,不断向投资者提供买卖双边报价,并以自有资金和投资者的价格接受投资者的交易要求。做市商制度激发了证券公司的参与热情,交易量迅速增长。兴柜市场2005年新台币843亿元,2006年新台币1500亿元,2007年新台币超过3100亿元。虽然2005年和2006年部分公司从兴柜市场转出上市。上市或退市使上市公司数量呈负增长,但市场交易金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兴柜市场交易金额和交易笔数较2007年前下降。
2.转盘和下柜制度保证上市企业数量基本稳定,促进市场健康发展。2002-2009年,981家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登陆兴柜市场,但截至2009年底,上市公司数量仅为223家,主要是因为兴柜市场有转盘和下柜制度。当兴柜市场上市公司达到台湾证券交易所或上柜市场的财务标准,在兴柜市场交易6个月后,可以向证券交易所或上柜市场申请转盘。在获得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后,可以进入相应的市场进行交易。2002-2009年,共有435家公司成功申请上市并进入台湾证券交易所;113家公司成功申请上柜。上市公司推荐证券公司少于两家;或未按规定披露年度或半年度财务报告;或未按规定披露重大事项,限期未变更的,将予以处理。20022年到2009年,共有210家上市公司因上述原因终止上市;进出相抵,兴柜市场上市公司数量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