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目前,西方学者对全球经济失衡的理解有三种。首先,储蓄理论,美国利用美元的优势向世界无限借款。美国特别强调,德国和东亚国家的高储蓄大量流入美国,促进股市繁荣,导致美国储蓄率下降和经常项目逆差扩大。第二,汇率理论,东亚国家通过降低汇率和资本控制,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美国认为,中国的汇率政策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欧盟和巴西指出,更强大的人民币汇率对全球经济再平衡至关重要。第三,劳动分工理论
1.储蓄-消费失衡是导致国际经济失衡的内在基础。根据储蓄差距=频繁收支差距的宏观经济恒定类型,外部不平衡是内部不平衡的反映。19666年到2009年,美国的储蓄差距达到8.1万亿美元,与同期的频繁项目差距基本相等。美国总储蓄不足主要是因为政府储蓄长期为负,目前财政赤字超过11万亿美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一直在下降美国居民的消费率持续上升,消费信贷超过2.5万亿美元。另一方面,东亚经济体的消费率普遍较低,日本比欧美低10个百分点,中国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东亚的储蓄率高达30-50%,存在储盈余。总的来说,美国的低储蓄和高消费是贸易逆差的内部原因,东亚的储蓄盈余是顺差的内部原因。由于市场经济是由消费决定买决定卖,如果美国没有巨大的消费需求,东亚就不会提供相应的产品,所以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美国。
2.国际分工模式是促进国际经济失衡的外部条件。近年来,国际分工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分工:一是产品内部分工或垂直专业分工,发达国家的制造和服务环节转移到低成本地区,这不仅导致了顺差的国际转移,而且增加了贸易失衡的规模。大量的中国制造实际上是东亚制造、外资制造和加工贸易制造。2008年,中国加工贸易与外资企业的顺差分别占顺差总额的130%和65%。第二,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工。美国和英国的金融和服务业优势与一些国家的制造业优势相结合。世界上有美国和英国出口金融服务产品、东亚和德国等出口成品的分工模式。商品贸易逆差大国也是服务贸易顺差大国。这种国际分工既有互利性、自愿性又有不平等性、不平衡性。发达国家具有绝对优势。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主动失衡,发展中国家被动失衡。
3.国际货币体系是导致国际经济失衡的制度因素。美国贸易逆差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而不必担心支付,主要取决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全球贸易的2/3以美元计价,全球累计外汇储备的约2/3为美元。这些美元不得不投资于美国债券,这相当于美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即国际资本流动失衡。例如,扣除美国对中国的投资后,中国持有的美国债券对美国的资本项目逆差超过1.1万亿美元;同时,美国的外部净债务高达4.3万亿美元,占GDP的30%。这样,就出现了全球商品流和资本流的双循环和国际环流:即美国贸易逆差→东亚和石油出口国顺差的商品流;美国出售各种债券,吸收美元→其他国家消化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债券的资本流,形成了美国生产商品流的资本流。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也是国际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在当前贸易中,资本失衡也源于世界总供求失衡。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将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显著提高了世界总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世界发展差距太大,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较低,世界总需求相对不足。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1960年世界上最富有国家20%的收入差距和最贫穷国家20%的收入差距为30倍,现在扩大到85倍左右。国际上缺乏与国内相同的收入调整和再分配机制。即使只需要国民总收入(GNI)0.7%的官方发展援助,大多数发达国家也无法到位。例如,2008年只有268亿美元,不到国民收入的0.24%。贫富差距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不得不依靠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消费,使商品、资源、资金和人才流向美国。